历史 | 六堡茶的兴衰跌宕史:日本侵华战争阻断其发展

茶小山

茶小山

从南宁一路向东,两个半小时的高铁车程就到达了毗邻广东的梧州市。

广西梧州,古代海陆丝绸之路的对接点,浔江、桂江、西江三江交汇,与粤港澳一水相连,曾经是古代和近现代华南地区仅次于广州的第二大内河港口城市和商贸集散地,素有“千年岭南重镇,百年两广商埠”的美誉。这里孕育了梧州光辉灿烂的水文化和商业文明,是蜚声海内外的六堡茶的正宗产地,来梧州,就是要来深入领略那“红浓陈醇”的六堡茶。

走过鸳江大桥不远,右手边就出现了一溜临街商铺,放眼望去竟然是连绵不绝望不到头,其中几乎九成以上的铺面上都是大大的“六堡茶”几个字,直到在梧州市农业局里坐定下来,梧州市六堡茶协会副秘书长龙志荣硕士仿佛看透了我一脸的问题,放下茶杯,与身边的一群年轻专家对着我数起了家珍……

六堡茶因原产于苍梧县六堡镇而得名,号称加工最早的黑茶之一,其历史据说可追溯到1500多年前,据老茶人介绍在六堡镇的九城现在还保留着许多几百年的老茶树。

数百年来,当地农家都是自己制茶,做好的茶用竹篓、葫芦等装满挂在灶台上方,被烟熏日久,所以茶中带有浓重的烟熏味道,这种茶叶称为农家六堡。一般六堡茶是要被搁置几年以后才喝,俗称“爷孙茶”,意思是爷爷做的茶留给孙子喝,制好的茶就一代一代延续下来,便有了“三年药,五年宝,十年丹”之说,在民间有轻微的头痛脑热时就喝一杯陈年六堡,立刻毛孔张开,浑身发汗,“茶”到病除。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六堡茶的发展达到了明清以来的一个鼎盛期。当年的黑石、恭州、芦笛(或称罗笛、芦荻)、理冲等地方是六堡茶种茶制茶的最为集中的主产茶区,而梧桐、高枧、大宁等地当时也有相当规模,家家户户种茶做茶,漫山遍野都是茶园,可以说是盛况空前。每一个采收季节,茶商在六堡合口街(当地口音读“鸽”口)开设分号、分庄(或称子庄),茶号按级别定好价格后,直接开秤收茶。当时收茶和开设茶庄的大多是广东的茶商,有广生祥、万生、广元泰、英记、同盛、公盛、源盛、盛发等等,非常之多。毛茶经分筛、分级后,统一用大箩筐装好,从六堡的合口街码头装上尖头船,经梨埠、封川装卸到大船中运回广州总号,加工精制后,踩箩或制成饼茶,装箱销往海外各地。其时这条著名的“茶船古道”水路运输畅顺,运输费用低廉,主销区港、澳、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形势较和平安定,使六堡茶在华人华侨的推崇下,成为畅销的“侨销茶”。

抗日战争开始后,1938年广州被日军占领,六堡茶的运输通道被彻底截断,其销售几乎停顿。之后,随着东南亚处处战火纷飞,六堡茶的主要销售地区相继沦陷,更使六堡茶的产销一落千丈。一直到1949年建国之前都停滞在一个很低的水平,许多茶园荒芜,六堡茶产业元气大伤。

经历了十多年的大衰落,1951年之后六堡茶再次复兴。当时,轰轰烈烈的土改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农民种茶热情高涨,茶树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就在这期间,1953年1月中国茶叶总公司广州分公司在梧州设立办事处,梧州茶厂成立。1953年11月中国茶叶总公司梧州支公司成立,1954年1月改为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广西支公司梧州办事处,隶属于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专门从事广西六堡茶的生产和出口业务。

中茶公司的成立,结束了茶庄收茶的历史,1957年梧州通往外界的公路的修通也结束了六堡茶自茶船古道直接经封开、都城直到广州的历史。这期间,据当年的老茶人说,1954~1956这几年,年年六堡茶产量都在50多万斤以上,并且茶价也比较高,建国后扩大种植的效果明显。之后,由中茶公司委托供销社在六堡收茶,运送到当时新成立的梧州茶厂制作。1956~1957年左右,改为采购局,之后在1958年又改回供销社负责收购六堡茶。



19

爆款推荐